女大学生昏倒后穿越上世纪80年代,嫁给带着一双儿女的帅屠夫,当起了后妈,还和婶子展开惊心动魄的“宅斗”……短剧《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》在今年2月爆火网络。

据报道,拍摄这部82集的短剧只用了短短10天,后期制作花费8万元。令人惊讶的是,它的首日充值破2000万元!

一分钟3个反转,两集扇了7次耳光,短剧节奏快、爽点多、剧情奇、情绪强,成了新一代的电子榨菜。

近年来,持续有短剧出圈。如卑微赘婿变身龙殿殿主的《无双》,创造了8天时间充值流水破了1.2亿元;以拟人形式讲述国宝回家的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,曾在各大平台霸榜热搜。

短剧的火爆极其带来的争议,值得我们做出更多的思考。

横店变竖店?

横店变竖店,是近年来影视相关创意行业流行的一个说法。

扎堆影视拍摄基地拍摄短剧的剧组越来越多,由于短剧都是竖屏拍摄,所以有了“横店变竖店”。

社交网络上讨论度较高的一些“霸总甜宠”短剧

这个说法带着开玩笑的性质,却也鲜明地昭示了一个严肃的事实:

以竖屏拍摄为主的短剧,正在拥有越来越庞大的受众群、越来越高的市场活力,继而除了网友之外,也开始全面吸引行业从业者。

某头部文娱媒体创始人就将短剧视为“影视行业一次难得的大爆发”。

不只是演员,短剧给整个创作和制作链条,都带来了不少的机会,包括编剧、导演、发行等。

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,一旦短剧全面引入精品意识,将极有可能复制网剧的成熟之路。

短剧拍摄现场( 北极牛影视)

曾几何时,网剧也曾面临短剧正在经受的压力,但随着《隐秘的角落》《开端》《漫长的季节》等不同阶段优质网剧的出现,以及陈国富、冯小刚、陈凯歌等大导演的加盟,网剧的质感已经赢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同。

打通人性的“爽点”

短剧的火爆,有大平台的流量加持,有制作成本较低的先天优势,有生产者“船小好掉头”的灵活制作机制,也有创作难度低等有利因素。

最关键的原因,还是来自短剧庞大受众群真金白银的支持,鼓励着短剧生产者的积极性。

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付费,在于“偷偷看爽剧”的隐秘需求被激发。

中国公司制作了许多海外短剧( 上海凡酷传媒)

“短剧”对人性有更为精心的揣摩与迎合,“小人物成王”“弱者复仇”“天降美女与财富”等生硬但却强烈的情节设置,让无数观看者欲罢不能。

人性是共通的,不分国别与文化,短剧不止在国内“野蛮生长”,出海后也所向披靡。

此前,就有媒体使用《中国“霸总”出海后,好莱坞有点急了》为标题,报道了一众中国霸总式短剧正在美国走红的消息。

短剧有短板

但短剧目前在海外取得的成绩,需要理性看待。

短剧封面

首先,短剧内容并不能代表中国故事实现文化输出,其实短剧出海更接近于“科目三统一全球”的调侃。

其次,“好莱坞有点急了”的观点牵强附会。

短剧的生产、分发与消费,种种特征决定了它对好莱坞主体形成不了冲击,在视频内容界限已经十分清晰的背景下,短剧的爽剧文化与好莱坞电影文化,并不存在正面的生存与竞争冲突。

再者,在依靠“霸总”与“爆款”拥有一定市场份额后,如果解决不了内容的丰富与多元,短剧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。

海外短剧平台

之所以说短剧面临风险,是因为受众在消费短剧的同时,也无时无刻不在与短剧“搏斗”。

对于被短剧抢走的时间的惋惜,对于自身被短剧征服后产生的逆反,这些灰色情绪一旦压过短剧制造的爽感,短剧被抛弃的速度会像它扩张的速度一样快。

短剧要想“长寿”,就必须与其他影视作品、乃至文学艺术领域的其他作品一样,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面。

要让受众在多元的短剧内容的转换中,自觉寻求兴趣的转移处与情感空缺的填补点。

如此,短剧才能在以后漫长的内容竞争中,真正找到立足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