估计到2024年年初,整个洛杉矶的华人电影人都拍过短剧了。

从今年年中开始,洛杉矶本地特别是华人团队都在频繁接到短剧拍摄的任务,少则几天,多则十天,一部100集体量的短剧就拍摄完成,拍摄成本15-20万美元,相当于国内4倍。
1分钟短剧在美持续开拍,但需求基本来自国内各大平台,或改编网文,或翻拍国内热门短剧。
有国外拍摄经验的华人影视留学生凭借着更适中的报价,更低的沟通成本和年轻更愿意卷一卷的心态,率先接下了第一批需求。加上长达半年的好莱坞罢工,大批演员编剧无活可干,让短剧能有空档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发展起来。

钱 VS 理想?
“太辛苦”。
不少接手短剧拍摄的海外团队都提出同样的痛点。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电影专业院校出身,讲究电影语法,遵循经典叙事。但短剧求快,国内短剧卷习惯了,海外拍摄的时长在一开始就被大大压缩,更不要说给影人更多时间去抠细节。

拍完一部短剧如果要比平常拍摄广告或电影更加辛苦,收入也不是那么可观,那么放弃电影梦做短剧有没有意义?
影视项目不固定,影视行业从业者多以自由职业的身份生活。为了养活自己,他们可能除了接项目,还要打多份零工(能随时停下来进组)。在好莱坞,做着多份兼职,甚至靠在餐厅打工来养活电影梦的演员并不少见。

(在美国比较知名的演员招聘网站Explore Talent上,不少演员都居住在洛杉矶或离好莱坞不远的加州城市,以方便接触项目机会。)

为了积累署名(credits)他们需要持续跑组,而就算现在只拍广告,也希望未来能走进电影院,登上大银幕。
这种“最后还是要做电影“的理念支撑着他们。
他们对电影的热爱能否被短剧取代?

(今年席卷全球14亿票房的电影《芭比》的主演玛格特·罗比早年间也靠妈妈接济维生)

目前进入短剧赛道的内容制作团队不少还抱着赚一波快钱,来为自己的电影梦充值的想法。再加上存在部分国内平台因为缺乏影视制作思维,需要更长时间磨合的问题。
但国内电影市场工作日1天2000万的票房大盘,和头部短剧1天2000万的充值相比,电影人的理想似乎也显得有些凄凉。

不少团队在疫情期间纷纷转行,放不下身段导致无活可接的案例比比皆是。
《爱情神话》的导演邵艺辉就曾经因为写作《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人在干什么》的公众号文章而走红网络,她生动描述了传统影视制作者面临的困境。

我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,毕业4年,两年前出过一本小说,如今存款2万6千,无业。之前因为过于装逼而拒绝了很多电视剧网剧,一直在写小说,今年长篇小说因为技术原因暂时不能出版,没有收入,又碰上影视寒冬,洗心革面开始跪舔制片人投资人,却也无项目可做。人要活下去,还不能像狗一样活,只能开动大脑,放低身段,别再装逼,于是,经人介绍我开始在朋友圈卖电子烟。
---------《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人在干什么》

最近Netflix网飞也在缩减电影制作数量。

(美国Variety新闻的报道,网飞决定专注影片质量,将每年制作50部左右影片的硬性要求下调为25到30部)

“别跟钱过不去”
钱和理想相比,还是要先生存下来。
短剧给广大失业或即将失业的内容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逃生窗口。
国内监管加强,平台不想掉队,内容创作者有钱可赚,短剧一部一部开拍,大势所趋,横店被戏称“竖店”。

 

短剧是可持续的新内容形态,还是一锤子买卖?
从小在各类优质内容(电影、美剧、游戏等等)耳濡目染下的北美观众,他们对内容质量的要求始终会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。
出海短剧,虽然凭借先发的流量优势、网文IP储备和圈定下沉用户的打法,能优先占有短剧的海外市场。但抛开流量最终想要实现持续增长,逃不开要和这批输送到全球的优质内容同台竞争。

(Steam上的热销游戏)

(今年上映的美国电影)
因此短剧制作未来难免要面临越来越卷,成本水涨船高的命运。而国内短剧的卷已然进入新的巅峰。

(香港大导演王晶正式进军小程序短剧,品质有望再上台阶)

目前海外短剧还能通过批量使用学生剧组来压低成本,但目前的报价和略显粗糙下沉的剧本,很难真正撬动更专业的制作团队去接手项目,或激励他们在项目中发挥更大的能动性。
各大平台组团出海,但海外到底更青睐什么样的内容?什么样的内容能产生更大的收益?
不管哪类影视内容,每一个环节盯到位,才更有可能产出一个100分的作品。
以北美为例,如何离做一个海外喜爱的内容更近?

 

热门题材+热门人设+热门CP≈海外热门作品?
双强的成年人故事
ReelShort的狼人题材短剧能火,主要是契合美国女性受众的喜好。国内“男强女弱”网文中, 女性角色多为“娇妻、小白花”等设定,而美国女性用户则更喜欢强势的女性角色,即使“霸总”题材也必须是“强强”搭配的叙事模式。

(Reelshort平台的作品里,女主不爽会直接开炮)

事实上,ReelShort、GoodShort都尝试过在欧美市场复制国内流行的“赘婿”题材,但效果不尽如人意,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欧美文化里这一现象比较少见。入赘或婆媳关系紧张多发生在两代人合住的生活环境下,而大部分的美国人在成年后就很少与父母住在一处,他们更追求独立,要努力买自己的车子,努力租自己的公寓。因此,欧美似乎更偏爱成年人的爱情故事,这在美国头部的阅读网站Goodreads的爱情小说里也可看出一二。
Adult(成年的), Erotic(色情的)和Fantasy(幻想)这些更成年人导向的英文关键词频繁出现,而Paranormal(超自然的)和sci-fi(科幻的)紧随其后,这和吸血鬼狼人等幻想类的18+内容能率先在短剧里跑出来的现象比较吻合。

爱情里的化学反应

除了爆款的题材和人设之外,CP线也是爱情故事能火的重要原因。不少国内外的作品也是CP线火了之后反哺作品,带动二创传播,创作巨大的流量价值。

 

(《神探夏洛克》里的福华CP也是欧美娱乐圈曾经比较知名的CP,现在在美国知名的追星网站Tumblr上还是能检索到不少内容)

最近口碑很好,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美国爱情喜剧《星条红与皇室蓝》(被国内观众戏称北美晋江文学)的导演马修·洛佩兹也提到他花了将近五个月的时间才最终确定演员,并且他认为演员们之间的化学反应至关重要(粉丝嗑的就是这些内容)。导演本人承认花了不少时间去观察演员们互动的状态,从而能挑选出最有CP感的一对。

 

能产生比较强的化学反应,在人物性格和双人的互动上要多下功夫,制造CP间的反差感和性张力,让观众有嗑点。

一个热情开朗,一个含蓄内敛是比较常见容易出嗑点的CP类型,《星条红与皇室蓝》的CP可以简单概括为这一类型。这对于编剧、导演甚至选角导演都提出了较高要求,因为更有经验的影视从业者对这部分的敏感度自然也会更强。

如果不确定哪样的人设,哪类CP会火,可以考虑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要多样化爆款人设和CP,让观众至少能磕到其中一对。比如最近连续登顶steam国区畅销榜的互动游戏《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》,21年爆火的女性恋爱手游《光与夜之恋》,都是靠量取胜,不管是冷酷的霸总,还是危险的车手,总有一款能击中你的内心。

包括今年暑期国内的热播电视剧《长相思》 ,走的也是1V多的路子,热门的姐弟恋、霸总、甚至略带耽美的CP都有所体现,虽然在剧作上可能做得不够扎实而导致后期发力不足。

 

下一个热门内容可能是什么?

狼人吸血鬼的题材已经拍过一轮,市面上的类似题材即将饱和的情况下,什么样的内容可能更容易跑出来?如果以院线电影为例,每年12月的圣诞和新年假期,每年2月份的国际情人节,都是院线电影特别是爱情电影的重要窗口时期,在这些关键节点,观众对于相关题材的需求量会有明显提升。而在这个期间,按照推荐需要内容推流的逻辑,是否这些题材的需求量也会有所上升?

(对圣诞电影的需求一般集中在圣诞假期期间,而圣诞电影多聚焦爱情与家庭)

是否应该要提前储备类似的内容,以及时抓住可能的流量高峰?

另外,从国内外作品的榜单来看,BL耽美作品也是生产CP,引发网络热度的热门题材。

(2022年网飞出品的BL短剧《心跳漏一拍》第一季和第二季都在播放后迅速登上TOP5的榜单,并在IMDB获得了8.6分的好评)
短剧的1分钟强反转的付费逻辑,要求编剧要采用更丰富更狗血的剧情来钩住观众持续观看,但总共70集到100集的时长,又正好是一部电影的体量。因此参考电视剧的角色和剧情,搭配电影常见的铺垫手法,加上海外流行的元素组合,有可能离制作出一部更受海外观众喜爱的短剧更近。

正如《飞天小女警》这部曾经风靡国内的美国系列动画片中所说:

糖,香料,还有美好的味道,这些就是被选来制造完美小女孩的必要成分,但是尤塔尼恩教授不小心在他调制的配方里多加了一种成分——化学物X,因此飞天小女警就这么诞生了。
---------《飞天小女警》
至于这个化学物X可能是什么,就要靠短剧从业者去跑,去尝试了。
祝大家出海顺利。